close

知識篇、家庭篇、學校篇 0~4歲寶寶運動力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45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王宗騰教授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中心副教授兼推廣教育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永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職能治療師李淑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文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淳雅
(依文章出現順序排列)
模特兒/俏皮弟弟子寬
玩具提供/樂雅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四年一度的奧運又到囉!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拿到進軍奧運門票的資格,也不是每個人立志要當個運動選手。但身為家長的您必須知道,從小讓孩子接觸運動,愛上 運動,有助於提高他的整合力、應變力、記憶力,相對學習更有效率,當然對健康、體能也有絕對的助益。

可惜的是,臺灣家長多數將焦點放在孩 子的智育發展,殊不知會念書的孩子,體能成績也相對嚇嚇叫!運動不再是不被重視的科目,從小就應該讓寶寶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對他身心發展有絕大的幫助。本 期即將討論讓多數人忽略的0~4歲寶寶的運動力,家長應該如何開始?照顧者又應該具備什麼知識?帶您來一探究竟。



PART1知識篇 


關於「大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錯誤迷思
大家一定還沒有忘記NBA小子林書豪所刮起的體壇旋風,也讓人見識到哈佛小子的運動能力。看到這邊,我們要先來顛覆過去臺灣社會總認為,將不讀書的孩子送去運動,或是大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錯誤迷思!
 
已有許多研究 指出,運動不僅能讓身體健康,也能提高大腦的有效運作。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王宗騰表示,運動可以活化腦內神經或是激發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助 長人類的學習效能,事實上,美國研究已經指出,小朋友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先到操場慢跑後再回教室內學習的情緒較為穩定,學習效果也較好,換句話說,有規律運 動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較沒有運動習慣的學生表現要好。
 
國立體育大學黃永寬副教授也分享目前指導的研究生,剛完成新竹某高中所做的實證研究發現,體適能檢測成績越高的學生,包括語言、數理能力也都較為優異,運動的確可讓孩子的思維更加寬廣,就連幼稚園小朋友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12週後創造力與運動能力都有進步。
 
但我們必須也 要說,孩子的運動力除了被忽略與不被積極重視外,將日常習慣應該養成的運動變成競賽的評分方式,也會讓許多孩子們在沒有受到肯定與鼓勵之下,失去對運動的 興趣,這是長久以來教育以分數為導向間接剝奪孩子的體育課,還是家長的心態需要調整?而現在,我們要來告訴所有的家長和老師們,養成孩子的運動習慣,對他 們來說有多麼的重要,嬰幼兒乃至學童運動也絕不再是一種分數的表現和競技的追逐。
 
幼稚園小朋友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12週後,創造力與運動能力都有進步。
 
身體動動,頭腦也跟著聰明了
運動的好處不 斷透過各式各樣的研究被逐一證實,除了廣為人知運動能促進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傳遞思考與感覺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黃永寬副教授與王宗騰 教授皆指出,自《運動改造大腦》問世以來,透過運動帶來的好處,絕對讓人大開眼界。書中明確談到,許多人不曉得當孩子在踢足球的時候,腦子也跟著在做運 動,童年時期的體育活動,對於運動控制以及認知能力皆有助益;此外,運動建立起來的習慣,也有助於年老時保持腦袋健康。
 
事實上更有大 量的研究證明,運動對於認知能力極具重要性,在童年期,有氧適能與數學和閱讀成就都有關(但是肌肉強度和彈性則與數學和閱讀成就無關)。而美國加州教育廳 將過去五十年來的研究報告發表,體適能水準較佳的學生,考試成績通常也比較好,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不在檢測孩子的體能有多好,只再判斷他們能否達到體 適能的標準。
 
王宗騰教 授依據過去的研究指出,所有參加運動課程的孩子,不管是在智育、群育或是技能的動作操作上,遠遠優於一般的小朋友,這是因為透過動作的串連性、熟悉度和流 暢感的經驗累積,能夠連結到日後的活動操作。例如透過移動性的操作技能,將來能夠連結到籃球相關的運動;在運動的進程中,還能夠培養遵守規則的群育性,學 習如何與他人互助合作;並且學會和其他人共同分享;再則進一步增強自我的自信心;最後從運動的歷程中培養挫折的忍受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職能治療師李淑君指出,適度的肢體活動對每個 年齡的小朋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不建議家長因為擔心害怕寶寶受傷,成天將嬰幼兒的四肢完全包覆,使小寶貝喪失對外探索的機會;反之,若是一味地聽聞 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或是身體技能,讓孩子沒有在正常的動作發展條件下觸及他尚未能達到的動作,揠苗助長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狀況。因此適度 的活動量對零到四歲的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父母親需要做的事便是觀察小孩,提供一個安全的活動空間。
 
運動是神經發展的重要環節
運動除了增進成長的發育,對於治療上也有助益,例如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患者。李淑君職能治療師表示,部分神經生理的研究顯示,ADHD的小朋友在動作表現及訊息處理上可能受到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或其受器不足及及正腎上腺素的影響,降低其衝動與動作控制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功能;目前已有許多方法像是藥物或是行為、心理的治療方式可以協助處理此一問題;然而藥物的協助雖可調整腦內多巴胺的分泌,卻也有研究指出會,誘發中樞性與周圍性兒茶酚胺效應,使心跳血壓明顯上升,進而影響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
 
另外,部分研究也告訴我們,接受適度的運動,的確能讓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增加;運動訓練對於ADHD患者的腦部神經傳遞物質代謝與腦部血液流量有直接的影響,進一步影響腦神經的可塑性。藉由運動的過程可降低ADHD患者錯誤率的發生,不過其反應時間是否會因為運動的協助而變少,目前研究報告尚未指出顯著效果。
 
李淑君職能治療師表示,從運動與學習之間的機制中,也明確告訴我們如果腦部的處理訊息能夠花多一點注意力在某個事件上,其學習效果也會多一些,運動在某些研究報告中也被證實可以提升讓他的注意力更多,減低錯誤的次數,對學習有正向的回饋與一連串顯著的效果。
 
接受適度的運動,的確能讓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增加。
 
此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文馨指出,有一些ADHD的孩子也能利用感覺統合的理論來輔助其身體發展,像是給予一些本體覺刺激的活動,一部分可以消耗他的體力,像是持續的亂跑、亂玩或是拿一條毛巾讓他們拔河,或是手腳用力下撐做往前爬的姿勢等,也可以和大人互推比力氣等,給予本體覺的刺激。
 
而運動是否可 以帶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刺激或是學習的方式?張文馨治療師指出,臨床上常看到許多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讓他在地上盡情的爬行,但小時候取物亂拿東西都是粗大 動作必須的過程,爬行需要支撐的力量,可以刺激關節的活動,提升肩膀、手軸、手腕的穩定度;抓握的能力也需要由孩子經歷過他才會知道取物的能力;把東西拿 來吃也是身體對身體的察覺過程,知道從手取物到送進嘴巴的方向,他才能學習探索環境和探索肢體的位置,任何的動作都是在進行刺激的過程。
 
然而,在治療室的診間往往遇到著急的父母,帶著肢體動作協調不好的孩子前來就診,這是所謂的運動神經出了狀況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淳雅表示,會到醫院求診的病患通常是因為家長注意孩子不專心或是與同儕出現衝突,評估動作之外,也會釐清衝突出現的原因及情境,如果是因為動作發展有問題,先由專業治療師全面性的確認原因,是否因為缺乏練習或經驗,或是本身感統的感覺處理有問題。絕對不可貿然斷定孩子的運動神經不發達。
 
運動的好處這 麼多,卻需要從小讓孩子的身體跟著動起來,接受運動的習慣並養成嗜好,訓練嬰幼兒的身體機能,朝向健全的成長發展,藉由運動訓練嬰幼兒的大小肌肉、神經、 骨骼、手眼、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等,在適度的刺激得到良好的發展。不過,要特別提醒家長,每個嬰幼兒有其各別性的發展時程,因此每個階段的嬰幼兒的動作發 展的指標只能做為參考值,並不能適用於每個人,只要能在正常的發展下備足所有的動作能力就是正常。
 
成人和嬰幼兒的運動強度與方式不盡然相同,以成人來說,王宗騰教授表示,運動必須達到333原則,也就是每個星期必須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到一百三十下,這樣才算是有效的運動規則。
 
 
王宗騰
學歷:美國聖道大學組織領導博士
經歷:體委會打造運動島計畫訪視委員、台北市幼兒體能研習會講師、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講師
現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黃永寬
學歷:
經歷:教育部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委員會委員兼執行長、教育部幼兒體能教師研習營講師、幼兒體育發展中心主任
現職: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秘書長、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中心副教授兼推廣教育中心主任
 
李淑
學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
經歷:臺北市立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職能治療師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職能治療師兼院聘主任
 
張文馨
學歷:
經歷:
現職:
 
張淳雅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淳雅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1.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岡山保母  玉媽咪 的頭像
    岡山保母 玉媽咪

    岡山保母- 玉媽咪與寳貝交流園地

    岡山保母 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