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寶寶的記憶密碼

Kyra Karmiloff和Annette Karmiloff-Smith兩位知名的英國心理學家在《聽,寶寶在說話》(信誼)一書中曾指出,記憶是為了建立孩子對世界的認識,而把過去的經驗「密 碼化」,以便能夠在日後把經驗「喚回」的一種方法,它對孩子的智慧發展相當重要。以下,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幼兒的記憶能力究竟是怎麼發展和運作的。

Q1.寶寶何時開始有記憶力?

很多爸媽常以為要等到孩子會說話之後才有記憶。但事實上,小小孩受限於語言能力的發展,所以才無法將記得的事物表達清楚;有些孩子也可能受天生氣質的影響,因為過於謹慎而不想說。

研究者發現,當兩樣東西同時出現時,寶寶對曾看過、聽過和感受過的,注視時間會偏長。藉由寶寶的視覺偏好,發現即使是剛出生數小時的新生兒就有了記憶力,寶寶對媽媽說話的聲音、母語和氣味已有了特別偏好,注視時間會較久。

另外,有個嬰兒實驗把寶寶的一隻腳用絲帶和床上的旋轉玩具綁在一起,當寶寶踢腳時,玩具也會跟著動。2周後,當研究員把同批寶寶放到同張床,但沒將腳和玩 具以絲帶綁在一起,他們看見當猛踢腳的寶寶發現玩具沒動靜時,竟出現一臉驚訝的表情。另一批年紀接近但沒做過第一次測驗的寶寶,就沒有踢腳和驚訝的表情。

這個實驗指出,2個月大的嬰兒就能記得2周內的經驗了!真的很不簡單。不過受測寶寶得在二次實驗前24小時內再看到這張床,作為他提取記憶的線索。


Q2.幼兒的記憶力為何比較差?

很多大人對於幼兒常上演「說過或學過即忘」的狀況劇,但對於玩具名稱如數家珍,或是走過商店會向你索討承諾要買給他的冰淇淋等「好記性」行為,常感到百思不解。專家們認為幼兒常見的這些情況,大致可歸納出4個原因:

1. 缺乏記憶動機:陳 富美老師指出,由於同時間進入腦中的訊息實在太多了,人們自然會選擇性地注意和記憶,即使是小小孩,也會依自己的喜好作記憶。通常孩子有興趣的事,和他的 生活情境有關或是他主動想學的事,往往會記得又快又好。大人們交代要完成的任務,有時不見得是孩子當下想做的(如:收玩具、背唐詩),或需要等他發展出一 定自控力才能完成。當幼兒缺乏記憶的動機,環境中又有許多令人分心的事物干擾著(如:電視節目、很想去公園玩),孩子自然轉眼就忘。

2. 腦中儲存的概念較少:幼 兒過往累積的知識,會影響新訊息如何被解讀和輸入腦中,有豐富的先備知識去支撐進行提取,記憶機制的運作自然會更順利。由於嬰幼兒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知 識仍在持續累積中,所以一定會影響孩子的記憶表現。鄭仕坤老師指出,提取記憶的線索常影響結果。比如,很多大人教幼兒記憶家中住址時常會提問:「你家住哪 裡?」讓孩子練習回應;當先備知識有限的幼兒迷路時,如果警察問他:「你知道你家住址嗎?」因為提取的線索不同,小小孩可能對應不到記憶中的資訊。

3. 短時間無法處理大量訊息:孩 子處理訊息時,腦部是以切割成小塊的方式運作(如:FBI是3個字母,切成3塊運作),很占記憶容量,特別是工作記憶廣度有問題的孩子,常聽到第三個指 令,第一個就忘了。因此,孩子無法像大人一樣,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訊息。如果大人給的訊息過於抽象或句型過於複雜時,無法被解讀和編碼的訊息只會在「短期 記憶區」稍作停留,很快就被遺忘。

4. 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大人會以分類或組織的方式來記憶,例如到超市買東西,會先列採購單,或將待採買的物品分成幾大類。但是小孩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即使教他,他當下會用,但是情境轉換一下,他就不會了。這種「策略轉換」的技巧,對小孩來說,困難度較高。

Q3.幼兒的記憶是如何運作的?

記憶分成登錄、儲存和提取三個層面,依據記憶內容留存時間的長短,可分成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常被視為訊息存入長期記憶必經之處,訊息從短期記憶被轉換到長期記憶的過程,又被稱為記憶的固化(consolidation)。

爸媽都希望孩子的學習效果能夠持久,因此,如何讓訊息進入長期記憶,以及日後如何能夠從長期記憶中適切地提取出訊息,是最重要的兩個課題。鄭仕坤老師提醒 爸媽,想要讓訊息留存到幼兒的長期記憶中,必須做一些複習。如果能在登錄(encode)上下功夫,訊息進來地夠清楚,將來才有機會能正確地被提取。


本文節錄自信誼學前教育雜誌,2012年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岡山保母  玉媽咪 的頭像
    岡山保母 玉媽咪

    岡山保母- 玉媽咪與寳貝交流園地

    岡山保母 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