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處罰妙方招術
家中的小霸王,讓你招術用盡,還是身心俱疲嗎?創意處罰妙方,讓你打造自己的「管教百寶箱」,停止再當抓狂父母吧!
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越來越重,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少。當孩子發生負面行為時,父母來不及發現,等到發現時,又常因虧欠而縱容,或用錯處理方法,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
兒童負面問題增加,已讓小兒心智科門診負荷越來越大。許正典八年多前開始看診時,每個月約六十個門診量,現在已暴增到五百個,成長七倍。為應付龐大門診量,六月份,臺安還特別開設自費的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小兒心智科醫師超時看診成為常態,台大醫 師高淑芬 醫師的上午診,常看到傍晚六點;許正典最近一次的下午診,也看到晚上十一點。
然而,現代孩子的負面行為千奇百怪,傳統的處罰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創意,提高管教效能嗎?
「多數父母壓力已經大到根本沒有創意,只有創傷了,」許正典苦笑。「蓮蓬頭事件」讓他深自檢討,這種處罰可能造成女兒的心理陰影。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有時候,不處理比處理還有效,」「避免創傷,是聰明處罰的第一步。」他說。
管教,要跟上時代……
光用處罰只能治標,看穿偏差行為的背後意涵才能治本
現在,許正典若看到不滿行為,想打小孩時,「手一伸出去,馬上自我提醒,手就轉個彎、假裝要伸懶腰。」他伸出手來示範。當他想罵英文「雪特」(shit)時,轉念一想,「就轉個彎改說雪、雪、雪,『血小板』。」
女兒不解:「什麼是血小板?」他苦笑:「如果你不乖,爸爸就貧血、充血在血小板。」
「負面行為,是孩子表達複雜情緒的方式,他可能要表達痛苦、嘲笑、生氣、難過,」許正典說。若父母只對表面行為處罰,一定無效。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發現,處罰的次數增加了,但負面行為沒有改善,這就表示這個處罰無效。」因此,找出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要從頭學習……
靜下心做三門功課:情緒抽離、正確歸因、對症下藥
第一步,
先簡化、抽離,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以免把事情複雜化。「回到家,先洗手,等於洗去一身的疲憊,換個心情跟孩子相處,」許正典建議。
第二步,
分析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歸因」,這不容易,卻最核心。譬如,孩子總被說上課不專心。然而為何不專心?可能是孩子聽力不佳、甚至有學習障礙?或長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導致精神不佳?或孩子體質過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卑、焦慮而無法專心等等。
然而,歸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學校、老師、外在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老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是否與孩子格格不入;老師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本身也焦慮。
甚至,問題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對小孩責罵多於鼓勵等,都可能讓孩子心理受創,表現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
高淑芬舉例,當孩子竄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點做標準,」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騙?「國中以下的孩子,(負面行為)七成原因來自父母,國中以上受環境影響大,但會受影響,表示家庭也不太穩,」高淑芬觀察。
第三步,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擬定聰明的解決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點靈活運用,就可自己打造一個「創意管教百寶箱」,變成天才老媽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 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不可行 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 李麗 君形容。
第二、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 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 「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實行,可以有創意……
頂樓露營一天,剝奪享受學惜福 孩子聯絡簿從此不再被寫缺點
隔天是週末,媽媽還是命令小寶不准下樓,只能在炎熱的頂樓上寫功課,讓小寶體會沒有冷氣、沒有冰水喝的環境,希望小寶能夠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經心。這個處罰原理,則是「權利剝奪法」的變形,藉由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享受,讓他反省。
自從那次以後,小寶的聯絡簿就沒再被寫紅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聯絡簿攤在餐桌上,讓媽媽檢查。現在問小寶:「還要不要到頂樓睡?」他馬上就說:「不要!」
小寶媽媽的奮鬥記還沒結束。這一天,吃過晚飯,小寶開始搖頭晃腦,回想今天有哪件事情值得嘉獎,因為媽媽規定,每天要寫一篇日記,題目是:「我今天很棒,因為……。」
原來,媽媽又出奇招了。雖然小寶沒再被老師寫聯絡簿,但學習行為還是稍嫌被動,整天只想著下課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寫日記也是敷衍了事。媽媽很苦惱,忍不住問姊姊牙牙:「為什麼弟弟總要人家盯呢?我怎麼處罰都沒有用?」
「媽媽,我看妳別再處罰他了,既然什麼都沒有用,我想,我們都還不夠瞭解小寶吧!」語畢,媽媽被十歲小妮子的智慧震懾住,「我們應該先找出他的罩門才對!」
一語驚醒夢中人,媽媽開始思索。她後來歸納,雖然小寶與牙牙是龍鳳胎,但因女生發展速度較快,從小,不管學游泳、心算、繪畫等,牙牙樣樣比小寶突出,或許因此,小寶沒有誘因在學習上表現,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認定自己樣樣比較差。
於是,媽媽改變做法,她跟老師商量,希望小寶每天的日記題目固定為:「我今天很棒,因為……」。她打算用「重複練習法」讓小寶不斷練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將負面力量轉為正面。
就這樣,「幫老師抬桌子、幫同學還球、撿垃圾……」,這些都成了小寶每天的日記內容,小寶也開始從小地方累積自信。媽媽並每天在聯絡簿上,稱讚自己看到的小寶優點,連帶的,老師也改變只記缺點、不記優點的方式,寫下對小寶的讚美。
兩個月下來,小寶負面行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樂,母子互動也進入正面循環。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 規矩不能成方圓,」臺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 就要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了。」
李 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 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
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瞭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
「1、3、10」。
「1」是告訴自己「鎮靜」;
「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
「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
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瞭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資料來源:臺北市家長協會等)
*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 安診所 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
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
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
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參考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4175&p=1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qJ4sXEWeFRJQflXftt9cvQ--/article?mid=782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