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小孩,如何學說話?

你可能以為,孩子學說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只要聽周遭的人怎麼說,跟著說就是了。不過,想想自己學習外語的經驗,你就會知道,寶寶能在陌生的語言環境中分辨不同語音、學習語彙跟句型結構,真是一件神奇的事!

雖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時間表,彼此的個別差異相當大,不過一般而言,孩子在0~3歲之間,會經歷以下的語言發展歷程:


0~1歲 :「搭搭搭」牙牙學語

你知道嗎?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能隱約聽見外面的聲音!這些聽覺經驗讓初生嬰兒能分辨出自己的母語,專注於這些語音,邁出學習語言的第一步。此外,寶寶天生就喜歡以非語言的方式與人互動,聽爸媽說話、看著他們的臉,甚至模仿他們的表情,從中建立溝通的基礎。

大約4~8個月,寶寶開始練習用嘴唇和舌頭,模仿他所聽到的語音。起初,寶寶的口腔肌肉尚未成熟,只能發出「搭搭搭」、「巴巴巴」等重複的聲音,也常流口 水;隨著寶寶的控制能力逐漸成熟,不但發出的聲音種類愈來愈多,也能組合不同的聲音,如「滴咕」、「嗶吧」。

9~12個月大寶寶的溝通能力又更上一層樓,他們不但聽得懂「不可以」等簡單的指令,還能以眼神、手勢和聲音溝通(眼神看向媽媽、手指向球,發出「嗚嗚」的聲音,表達「我要球」)。有些寶寶到了1歲左右,就會說出第一個真正有意義的語彙。


1~2歲 :「爸爸!媽媽!」

這段時期的孩子正從「聽得懂」轉變為「說得出」,因此爸媽會很明顯地感受到孩子的個別差異:有些孩子連「爸爸」、「媽媽」都還不會叫,有些卻已能說出好多語彙了!既然個別差異這麼大,爸媽該怎麼評估孩子的發展狀況呢?

這個階段觀察的重點,是孩子對常用語彙的理解能力。爸媽可以觀察,在沒有眼神或手勢的提示下,孩子能否聽懂常見的指令(如:在桌上放杯子、湯匙等幾樣常見 物品,對孩子說:「把杯子給我」,此時爸媽不可以有任何手勢、指物品的動作,觀察孩子是否能從桌上各式物品中,選出杯子遞給大人)。如果孩子對常見物品名 稱、簡單指令都能瞭解,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爸媽也不用太擔心。

孩子說出第一個語彙之後,通常語彙量會慢慢增加;到大約18~24個月之間,許多孩子會出現「語彙爆發期」,每天都學會許多新詞。同一時期,孩子也將開始組合語彙,說出有意義的簡單句,例如:媽媽抱、寶寶怕怕。


2~3歲: 「那是什麼?」「為什麼?」

隨著語彙量增加,孩子能夠組合更多語彙,表達較完整的語意,也懂得使用代名詞,以「我」而非小名來稱呼自己。不過,2歲孩子的口語仍以名詞和動詞的組合為主,句型並不完整,例如:「媽媽冰箱,果汁還要」,表示希望媽媽拿冰箱裡的果汁;大多數3歲孩子則能說出完整的句型。

爸媽也會發現,2歲多的孩子相當熱衷於發問,一天到晚都不停地問「為什麼」。其實,孩子不見得是真的想知道每個問題的答案,而是藉由發問來主導對話,吸引爸媽的注意力。到了3歲左右,孩子就不再把「為什麼」當成一種語言遊戲,而是真正藉發問來探索知識。

2~3歲的孩子常有口齒不清的情形,這是正常的發展現象;到了3歲半~4歲時,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清楚地發音,與人溝通無礙。此外,有些2~5歲的孩子說話 會結巴,這種「發展性口吃」通常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改善,只要孩子並沒有因此而逃避說話,也沒有伴隨甩頭、聳肩等怪異動作,就不需要刻意矯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岡山保母  玉媽咪 的頭像
    岡山保母 玉媽咪

    岡山保母- 玉媽咪與寳貝交流園地

    岡山保母 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